环球360

环球360抖音教程88岁金涌院士抖音开课:多了100万学生

小编

  文|王兆昱 孟凌霄 年近九旬的金涌,常被大家称为“科普老顽童”。的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镜头中的他最喜欢笑。妻子说他是个“老小孩”;在大家眼中,他是幽默亲切的“金爷爷”。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流态化和反应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退休后,金涌多年来一直为科普事业奔忙不息。今年5月,88岁的金涌入驻抖音平台,迄今已通过短视频科普“收”了100万名学生。“曾经只有清华大学的学生能听到金院士讲课,现在普通群众也有机会享受了环球360。”一位网友留言说。

  十几年前,金涌和中学生化学教材“打了一次交道”。这让他明白,做“让孩子们听懂”的科普多么困难,却又多么重要。彼时,金涌已从清华大学退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邀请,去给中学生化学教科书“提提意见”。当时,金涌“很不客气”地指出,中学老师“没把孩子教好”,没有培养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然而,对方马上“更不客气”地反驳道:“我们中学老师既不去工厂,也不做科研,对于最前沿、最新鲜的知识,我们当然知道的不多。你们这些大科学家是干什么的?”一时无言以对。金涌带着这份质疑回到了中国工程院,他把这个问题提给其他院士,提给清华大学化工学环球360部的同事。2009年,在金涌的倡导下,一批院士决定,为青少年做化学科普。他们的初步设想是:将自己所了解的最新、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编写成一个个趣味故事,再拍成短视频动画,让中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化工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抖音教程、想象力。然而,世间百事,知易行难。他们遇上了“三大难”——写本子难、经费难、拍片子难。首先是写本子难。给中学生做趣味科普要用的“本子”,与科研人员平时写的“本子”大有不同。金涌告诉《中国科学报》,即便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在第一次写科普“本子”时,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科普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既不能太深奥,又不能太通俗。” 金涌回忆说,当时参与的40多位院士只能百忙之中写科普“本子”。由于缺乏面向中学生科普的经验,其中一位老院士的“本子”被金涌打回去至少3次。老院士当场拍桌子说:“我不拿一分钱,也不算任何工作量,完全义务做这件事,你还要说我。”金涌赶忙解释、道歉,又与老院士再次沟通了要求。在金涌的坚持下,整个团队经过反复修改,才终于有了可以用作拍摄的剧本雏形。经费问题也是当时要迈过去的“高山”。由于整件事是金涌等人自发策划的,并无任何专项经费,而动画的拍摄与制作需要一大笔成本。既要获得经济支持,又要控制摄制成本,这成了那些日子横亘在金涌心中的“心事”。他笑着告诉记者,他那时一点也“不害臊”,到处找人,找尽一切渠道,来“凑齐”拍动画的钱。

  在清华工作时的金涌金涌清晰地记得,第一笔50万元的支持经费,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时任院长周济。50万元的经费只够拍一个片子,算是给之后的片子“打个样”,只有拍得好,才能得到更多的经费。第一个片子,金涌选择拍摄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最新成果——用病毒制造生物电池。在之后出访国际实验室时,金涌向外国同行展示了中国的科普动画,获得满堂喝彩。就这样,一边拍摄,一边凑经费,金涌花了两三年才凑齐了所有经费。“拍摄中也遇到了困难。”金涌说。首先是寻找合适的拍摄团队,他们选了3家工作室试拍,并比较成本和效果,最后敲定了其中一家。在拍摄的时候,“科学家和艺术家总是打架”。每个片子要兼顾科学的专业性、科普的亲民性与拍摄上的质感,整个团队必须百分百齐心协力环球360,不断打磨,最后才能有好的结果。6年过去,他们克服了“三大难”,将《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短视频及配套书籍呈现给大众,并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偏远山区,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5月,88岁的金涌入驻抖音平台,以更新潮的方式,面向更广泛的群体进行科普。半年时间,金涌已收获100万粉丝。

  在抖音上,金涌以“退休老师”自称,称网友为“小朋友”。在5月9日的“入驻”视频中,他认真地告诉大家,中国作环球360为一个大国,不能靠技术引进,不能靠别人,“我们的知识要从我们的社会里自主产生”。金涌这样形容科普的作用:“科普就是播种。现在科学发展了,我们应该用更新的技术去传播我们的思想。比如抖音这种短节目,会有更形象的传播效果。”在金涌发布的80个抖音视频中,他谈化学,谈循环经济,谈农业发展,谈孩子的教育,谈创新,还会谈起最新的ChatGPT。其中,《金涌院士的创新课堂》系列视频已获得2345.6万的播放量,包括《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环球360》《人类探索科学的“四宝”》《能被人体吸收的生物塑料是如何研制出来的》等。网友称,“这才是抖音该有的内容”“期待全民科学!哪怕用双手研制出一个打火机,都是对国家的贡献”。还有网友评论称:“20年前听金院士的讲座,现在带着娃在抖音上听金院士讲科普知识!”金涌在抖音视频里的形象,和他与记者对话时的形象无异——喜欢笑。但说到严肃的话题时表情就会变得认真,说到起劲儿时会挽袖子,尤其谈及国家环球360与青年人的未来时。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留学苏联的学子,金涌早年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精气神儿还鲜明地存留于他的一言一语中。知之深,爱之切,新中国那段艰辛的日子,在金涌的青年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戏称年轻时的自己学习太努力,就像“面包干儿”,又说其实当时的中国学生都像“面包干儿”,拼命地学习,不像留学时见到的外国同学,喝红酒、开party,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只顾好自己,拼命往上爬;另一种则是感恩自己的环境,并努力回馈周围的人和社会。“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已经快90岁了。”金涌笑着说,“但我还是要发挥余热。”现在的金涌,还是会经常去清华的校园里遛遛弯。如果有学生需要,他就去帮忙,“他们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不去打扰他们”。

  在11月17日发布的一条抖音视频中,金涌告诉网友:“对老百姓来讲,只有把那些伪科学打败,真正的科学技术才能被大家相信。”对于想要了解科学,却又不具备深厚学科背景的群体来说,科普就像一盘“开胃小菜”,味美可口。然而金涌认为,对国家来说,科普的背后是更大的格局。“给小朋友科普,能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好奇心的种子;给企业家科普,能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技术专利,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给政府官员科普,有助于让他们作出利国利民的正确决策。”金涌说,科普到最后的结果,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强的创新发现,与更多的顶尖人才。他不无遗憾地提起,曾经有一些珍贵的专利,因为在国内找不到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被卖给了外国人。上世纪末,金涌和他清华的同事们开始研究纳米材料,并成功制备出碳纳米管,其传热性能可与金刚石媲美,导电电流密度可达铜的1000倍以上,强度是钢的100倍,而重量仅是钢的1/6。该成果始一问世,就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日本一些企业以15美元/克的价格购买这种材料。在日本人的眼中,这是“金子一般的材料”。

  然而,金涌找了很多企业家,告诉他们这项技术的价值所在,得到的却只有一句反问:“现在中国有谁在用它来做设备?”

  金涌摇摇头,那时的确没有已经使用这种材料的企业。在此后的7年中,金涌和他的同事遍寻全国,竟找不到一家“识货”的企业。金涌告诉记者,想要让企业家敢于为最新的科技成果“买单”,科普的作用不可小觑。而在抖音这样的大众平台上,除了青少年群体,还有很多企业和技术从业者。金涌院士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科普内容,讲述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那些企业故事。曾经的胶片巨头为何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败下阵来?某家矿产公司的逆向创新如何打破被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企业对于创新的态度往往影响这家企业的命运和生死。”金涌院士在短视频中说。金涌院士常常鼓励年轻同事加入科普事业,也希望更多科学家参与进来,把接力棒传给未来的人,“永远要把自己的知识回馈给社会”。“科学的发现在于科普。只有广泛提升大众的知识水平,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大科学家,才能让科学技术实现工业应用。”金涌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希望通过科普的力量,助力国家未来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愿这位科普“老顽童”的灯火,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熠熠生辉,传递不息。